科学补碘三十年 利国利民保健康 当前焦点
新闻背景:根据一项2021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表明,我国虽然在国家层面上处于碘缺乏病消除状态。然而,全国12个县儿童甲肿率大于5%,2个县儿童尿碘中位数小于100微克/升,37个县孕妇尿碘中位数低于100微克/升。高碘地区监测显示,目前我国水源性高碘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供应未加碘食盐措施尚未得到全面落实,特别是新发现的高碘地区,部分地区水碘仍然较高、儿童尿碘中位数超过300微克/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地方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碘缺乏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刘鹏教授及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苏晓辉研究员指出,上述事实时刻提醒我们,无论是碘缺乏病还是高碘危害,一旦放松防治措施,必然会卷土重来。
2023年5月15日是我国第30个“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科学补碘三十年,利国利民保健康”。为推动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有关目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等10部门共同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认识,有效落实防治措施,持续消除碘缺乏病。
防治碘缺乏病深受国际瞩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刘鹏教授介绍,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而引起的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以及碘缺乏诱发的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等一系列疾病谱带。缺碘越严重,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率就越高。若缺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亚临床克汀病、克汀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和体格发育。同时,妊娠妇女碘缺乏可致患儿大脑发育落后、智力低下、反应迟钝,其中以克汀病的情况最为严重,临床表现为呆、小、聋、哑、瘫等症状。缺碘的危害可累及人生的全程,威胁所有年龄段人群的生命健康。
作为曾经世界上碘缺乏病分布广泛、病情严重的国家之一,从1994年开始,我国采取了以普遍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碘缺乏病措施,30年来,在“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国际上防治碘缺乏病的引领者,受到了国际组织高度认可。
苏晓辉研究员指出,在采用食盐加碘补碘之初,碘盐是唯一的补碘来源,但随着防治工作的进展,碘盐和碘油开始同时应用;在一些严重碘缺乏地区或碘盐不能覆盖的地区,对重点人群给予口服碘油,并免费发放碘盐,这些措施有效保证了高危人群的碘营养需求。1994年,我国首次确定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加工为50毫克/公斤,出厂不低于40毫克/公斤,销售不低于30毫克/公斤,用户不低于20毫克/公斤。1996年,我国规定盐碘含量不得超过60毫克/公斤。2000年,我国盐碘含量调整为20-50毫克/公斤。2011年,我国调整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平均水平为20-30毫克/公斤,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在20毫克/公斤、25毫克/公斤和30毫克/公斤之中,根据当地人群碘营养水平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碘含量平均水平,盐碘含量的允许波动范围为所确定加碘水平的±30%。
普遍食盐加碘交出优异答卷
刘鹏教授评价说,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组织有序、设计缜密的碘缺乏病监测、调查、评估、干预体系,对碘缺乏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监测形式从最初的哨点监测,到人口概率法抽样监测,直至现在的全覆盖监测。监测的种类包括碘盐监测、病情监测、高危监测、碘营养监测、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等。监测的层面从国家到省、县,甚至乡、村,连续监测人群的碘营养状况,由此为我国适时调整碘缺乏病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负责管理实验室质控网络,对全国县级以上实验室进行考核评估,通过考核评估的实验室才能进行样品的检测工作,确保了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最终保证了准确评价人群碘营养水平。
苏晓辉研究员介绍,20世纪70年代,我国地甲肿患者将近3500万,地克病患者25万;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普遍食盐加碘政策前,全国1778个县有碘缺乏病流行,地甲肿患者776万,典型的地克病患者18.8万。普遍食盐加碘后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儿童甲肿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B超甲肿率从1997年的9.6%降至2021年的1.5%,病情降幅显著。2000年,我国在国家水平上达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2010年,我国28个省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西藏、青海、新疆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截至2015年底,全国94.2%的县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普遍食盐加碘不仅使我国基本上消除了碘缺乏病,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国民碘营养不良的状况。苏晓辉研究员评价指出,我国近些年始终处于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状态。2018年开展的地方病现症患者个案调查结果显示,全国31个省份和兵团共调查出克汀病现症患者7998人,Ⅱ度甲肿现症患者54581人,与20世纪90年代差距巨大,且现症病人近一半为60岁以上者。随着碘缺乏病病区的患者数量减少,经济负担减轻,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多老病区逐渐脱贫致富。
持续发力,巩固取得的成果
刘鹏教授告诫说,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碘缺乏病是地球化学性疾病,必须依靠防治措施的持续落实,才能发挥既定作用。大量事实证明,食盐加碘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以及增强全民人口素质的大事,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因此,要继续遵循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差异化干预、科学与精准补碘”的原则,踔厉奋发,继续努力,不断巩固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成果。
为此,刘鹏提出了如下四点建议——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个体碘营养评价指标。群体碘营养评价指标不能反映个体的实际情况,但迄今尚没有权威、完美的个体碘营养评价指标。鉴于社会需求的增加,需加强个体碘营养评价方法的研究,综合考虑各类指标反映的问题,形成多维度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个体的碘营养。
其次,要确定孕妇尿碘的适宜范围。孕妇尿碘正常值的建立不仅依赖于孕妇自身的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还需考虑其分娩的新生儿发育是否正常,甚至新生儿成长到儿童期的智商是否正常。近些年,我国的部分地区孕妇尿碘中位数低于国际推荐的参考值150 微克/升,虽然当下尚未发现明显的新生儿和儿童智力低下或发育落后的现象,但确定孕妇尿碘的适宜范围已经迫在眉睫。
第三,探索适宜的碘营养监测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就餐模式的转变,传统的碘营养监测方法和指标均遇到了较大的挑战。外出就餐、外卖、学生住校等,使得传统的以单纯衡量居民户碘盐食用情况来反映人群碘摄入情况的代表性及以儿童尿碘代表成人碘营养状态的代表性均变差。这些变化都要求碘营养监测与评价要适时变化,以便能更准确评价人群碘营养状况,为防治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
最后,要进一步研究碘营养水平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一些甲状腺疾病尤其是甲状腺癌与碘营养过量是否有关,一直存在争论。现阶段,虽然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国人食盐中碘的含量近年来为下降态势,人群的摄盐量也在稳中有降,两者趋势并不一致;在地理分布上,甲状腺癌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与碘盐摄入较多、碘盐覆盖较好的地区也不一致,因此尚无证据表明食盐加碘与甲状腺癌高发的现象有关联,但还应持续开展深入研究,从根本上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衣晓峰)
标签: